您的位置:首页 > 白酒白酒

中国酒文化中蘖的使用有何记载?

2024-06-16人已围观

中国酒文化中蘖的使用有何记载?

在中国酒文化中,蘖是指谷芽,在商代时期已经开始使用蘖来酿造醴,这在当时非常普遍。即使到了《齐民要术》的时候仍有相关记载。在北魏时期,似乎已经找不到有关使用蘖酿醴的记载了。

中国酒文化中块曲在历史上有哪些记录?

西汉时期的饼曲其实就是块曲的原始形式。它可能是用手捏成的。到了北魏时期,开始出现了专门的曲模来制造块曲,《齐民要术》中称之为“范”,包括铁制的圆形范和木制的长方体范,它们的大小也各有不同。比如,《齐民要术》中提到的“神曲”是用手团成的,直径为5寸,厚度为9分,是圆形的块曲。还有一种被称为“笨曲”的块曲,它是用1尺见方,厚2寸的木制曲模踏制而成。

在当时,块曲只被放置在地面上一层,而不像唐代的文献中记载的那样堆叠成数层。使用曲模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,提高工作效率,更重要的是可以统一块曲的外形尺寸,从而制成的酒曲质量更加均一。采用长方体的曲模比圆形的曲模更好,因为这样堆积起来更加节省空间。踏制块曲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,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块曲更加紧密,减少块曲的破碎。总之,从散曲发展到饼曲,从圆形的块曲发展到方形的块曲,都是人们不断总结经验,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,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符合制曲的客观规律。

中国人类的起源?详细

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从古猿系统中经过与自然的斗争逐步分化、演变到人的过程。首先是从树上下到地面,开始从事地面生活,并逐渐直立行走。在这个过程中,原本在猿类中已经存在的前肢和后肢开始有了某种分工的进化,四肢发生了明显的分化,前肢不再作为支持和行动的器官,而专门用作抓握的器官,变成了臂和手,后肢丧失了抓握的功能,发展了支持和行动的功能,变成了腿和脚。

这种四肢的明显分化意味着在直立行走的过程中,前肢已经担负了与后肢完全不同的职能。在这个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劳动过程中,产生了具有初级意识和初级语言的“正在形成的人”。随着这一过程的高度发展,社会也随之形成。最终,手成为了运用工具进行生产的劳动器官,手的专门化标志着工具的出现。

恩格斯所论述的“形成中的人”指的是从猿人阶段通过制造工具,逐步发展成为“完全形成的人”,即“真人”阶段。恩格斯提出:“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,动物最多是搜集,而人则能从事生产。”

考古学证明,腊玛古猿或其相似的类型可能是从猿到人早期的代表,南方古猿可能是晚期的代表。腊玛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1,400万年至800万年以前,而已知的南方古猿化石可以追溯到距今400万年以前,而在距今800万年到400万年之间的化石尚未被发现。根据近十多年来化石新材料的证据和确定地层绝对、相对年代的技术改进,人类的发展历史至少有300万年。

在这300万年内,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早期猿人、晚期猿人、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阶段,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的人类。早期猿人阶段包括东非坦桑尼亚的“能人”和肯尼亚发现的“1470”号人等。他们的脑容量较大,平均为637毫升,尽管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,但已能制造简单的工具,他们大约生存于距今300万年到150万年前。而晚期猿人阶段则分布范围相当广泛,从东南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,再到西北的海德堡,东北的周口店,以及西到南非。这一阶段的人类脑容量继续增大,已能近似现代人那